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公共管理 专业代码:120401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制:四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通过“有思想、懂理论、会技术、能实践”四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公共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念、理论和方法,能在公共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公共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在企业中从事人事行政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期望与要求,毕业5年后能达到:
目标1:在职场中恒加学习,坚守职业道德,在落地实践中能合理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理论和方法。
目标2:具有公共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就公共事务管理、公共问题治理或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进行分析、解释、设计解决方案与趋势预测。
目标3:能够理解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战略领悟、策略转化能力,积累和丰富公共事务管理或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实践经验。
目标4:能够不断学习并增强应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业绩得到所在单位肯定,职业发展顺利。
二、毕业要求
完成“德育实施计划”、“体育实施计划”、“美育实施计划”、“劳育实施计划”的相关内容,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掌握政治、经济、社会与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技术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各级各类公共事务管理和人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工作实践能力:
1.综合素质: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1.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较为明晰且科学的规划;
1.3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专业学习有爱好,具有创新精神。
1.4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能尊重劳动、正确对待劳动。
2.基本知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人本思想、系统思想、效能思想、治理思想、公益思想等方面的思想意识
2.1 掌握管理与公共管理必备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2.2 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3 掌握处理公共事务管理必备的系统科学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知识;
2.4 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思想与基本知识。
3.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具备的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系统工程、信息处理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技术分析与系统处理操作技能
3.1 掌握定量分析的数理基础与技术分析方法;
3.2 掌握质量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处理技术;
3.3 掌握复杂社会系统工程管理技术;
3.4 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操作方法;
3.5 掌握从事公共事务处理和人事行政工作必备的语言表达与公文写作技能。
4.专业理念:掌握国家有关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培养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具有依法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4.1 掌握我国公共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党和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
4.2 掌握基层城市和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相关制度;
4.3 掌握国家行政管理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制度。
5. 研究分析能力: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5.1 掌握政府管理公共事业和非政府运作公共事业的一般规律,掌握国内外公共事业发展动态、发展规律;
5.2 掌握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更多更优更全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新矛盾,掌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影响,理解从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数据治理、数字治理、智慧治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这些矛盾、影响和变化带来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业需求以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6.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政策分析能力、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
6.1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6.2 具有较强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往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和从事公共部门管理的综合能力。具备从事公共事务管理与综合人事行政的实际工作能力。
7.使用现代工具: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与英语等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具有以现代公共管理意识和战略眼光,组织、协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1 掌握计算机原理,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相关技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技能;
7.2 具有一定的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知识,并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7.3 初步掌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管理技能,掌握时间管理、目标管理;
7.4 能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专业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阅读和听说写能力;
8.管理与社会:具备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8.1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各类管理咨询决策能力;
8.2 具有进行管理资料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8.3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统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9.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认真、刻苦、勤学、善思、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
9.1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传统道德,爱职、爱岗、敬业;
9.2 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10.协调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在公共事业管理团队或与其他学科组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中承担负责人、团队核心成员等角色
10.1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管理、执行计划及团队协调能力,能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10.2 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独立指挥能力,善于团队协作和项目经营,能承担起负责人、项目管理带头人的角色,并顺利开展工作;
10.3 具有良好的社交礼仪素质、公共关系处理和组织形象策划与维护的能力;
11.终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持续学习能力,能自我发展、终生学习、提高和更新知识,不断发展和拓宽业务领域的素质
11.1 具备持续学习、继续深造的意识,持续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11.2 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本专业及行业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条件
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成本专业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且总学分最低修达161学分,方可毕业。
四、授位要求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六、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双语)、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管理学原理(8719001035):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篇和职能篇,理论篇包括基本概念、原理与原则、管理理论发展史等。职能篇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管理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政治学原理(8715004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关系(利益与政治、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行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体系(国家、政党、政治社团);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五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西方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的异同,在对比中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逻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公共管理学(8715007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的变革与发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公共管理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经济学(8715008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外部效应、公共物品或服务、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预算、公共收入、多级政府间财政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公共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和执行公共经济政策,全面系统的掌握以公共产品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和运作机理,调查和研究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经济问题。
公共政策学(双语)(8715066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政策系统(政策活动者、公共决策体制、政策工具);政策过程(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政策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经济学分析、伦理学分析)三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制度主义、过程模型、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团体理论、精英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八大模型理解公共政策问题,运用回归分析技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面板分析技术等进行基本的政策量化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8704019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和手段、公共事业管理的战略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经费及配置效率分析、公共事业的绩效管理和外部评价、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公共事业管理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高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
非政府组织管理(8715016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动因与目标;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规划和运作;非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追求与效率特征;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精英人物以及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国家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过程,为学生分析和理解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实践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为学生从事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公共项目管理(8706604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项目评估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需求预测与实施条件评估、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评估、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管理、合同与采购管理、监理管理、项目审计、项目后评估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公共项目管理和评估的知识体系,掌握当前项目管理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一些技术与工具,并且能够与实际的工作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715009030):48学时,3学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职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结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社会系统工程概论课程设计、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电子政务概论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重要实践环节。
八、实践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实践能力:
1、学科基础能力:
能力1:具备语言应用能力,掌握英语语言综合应用及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能力2: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基本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能力3:具备科学的组织管理决策能力,掌握基本的管理决策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基本的组织管理决策。
能力4:具备开展社会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掌握各种有效的社会调查手段与统计分析方法和工具,能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
2、专业核心能力
能力5:具备现代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运作能力,掌握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复杂社会系统工程管理的技术技能,能够处理一般的公共事务,能够科学运作现代公共服务
能力6:具备公务文书撰写与应用能力,掌握公务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根据要求撰写各种公务文书;
能力7:具备公共组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能解决公共组织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实问题;
能力8:具备公共管理定量研究与信息化能力,掌握公共管理定量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对现代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处理方法;
3、综合创新能力
能力9:具备公共治理与服务创新思维与创意策划的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积极参与公共治理活动的策划;
能力10:具备公共治理与服务组织实践与改革能力,掌握公共治理与服务活动的组织方法、手段,通过第二课堂(职业能力实践、劳动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参与公共治理与服务活动的改革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