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申博sunbet现金网_菲律宾sunbet下载-【官方网站】总书记申博sunbet现金网_菲律宾sunbet下载-【官方网站】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激励申博sunbet现金网_菲律宾sunbet下载-【官方网站】教师进一步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在学校官网推出“教师节专题”栏目,包括“人物”“师想”“活动”三个系列;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桃李芬芳 师恩难忘”专题栏目,希望广大教师努力为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省、能源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罗平亚院士
罗平亚,1940年6月出生,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石油工程专家,教育专家。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钻井专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副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副院长、院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和油田应用化学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项目40多项,成果创造性强、技术先进、应用效果显著。研发的深井高温泥浆系列技术、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系列技术、保护油层的屏蔽式暂堵技术等成果,一直是本领域的主导技术且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有专著6部出版;培养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共100余名。1983年至199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0年6月5日,西南石油大学举行罗平亚院士80寿辰暨从教59周年座谈会。罗院士在会上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四个愿望:解决井下复杂难处置问题;把采收率再提高一个层次;降低非常规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成本;实现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应用。这四个愿望,每个都是国家的需要。他继续说:“如果退休是为了保养,那么继续思考、继续工作就是最好的保养。”
在中国,凡是有油气的地方,就有罗平亚的足迹。他一生都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要做点事,为国家做点事,做点我能够做的事。他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泥浆技术攻关、聚合物攻关、井喷抢险,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对他而言,退休不退休都一样。2024年虽已84岁高龄,但对于他所追求的事业仍然念兹在兹。
请缨献智超深井
1958年,罗平亚考入四川石油学院钻井专业。1960年因成绩优异被选入化学师资班学习,1961年以助教身份被派到成都工学院进修化学,同时在四川大学旁听化学课程,1964年初回校任教。他曾说:“说实话,因为不想当老师,所以才填报钻井专业;在理工科中间我最不喜欢的是化学,但是恰好就把我分配到这里。当然,服从分配,既来之则安之。”
1972年,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龙女寺基准井”准备在四川开钻。利用现代钻井机具钻6000米的超深井,这在中国还是前无古人的事。在当时,钻探超深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是泥浆问题。
1973年冬,承担超深井钻井任务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了三结合泥浆技术攻关组,要求西南石油学院派一名教师到钻井现场协同攻关。因正值“文化大革命”,完不成泥浆攻关任务是有政治风险的,很多人不愿意去。
罗平亚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参加这项科技攻关工作。他说:“不求有多大贡献,但求能结束这种让人感到困惑、无聊和无奈的生活,到生产活动中去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干点有意义的事,也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他不曾想到,这一去就是五年,从此开辟了新的生活道路,开始了一生的事业。
他带上被褥,揣着粮油关系证明来到遂宁川中矿区泥浆攻关组。泥浆攻关组有二三十人,他是唯一的化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组织上要求他担任泥浆攻关组技术负责人。
罗平亚大学毕业时,曾在钻井队当过半年泥浆学徒工,后来教了两年化学,但没有研究过泥浆。现在突然担任泥浆攻关组技术负责人,担子是很重的。
他们要研究的是超深井抗高温(180°C—220°C)泥浆,这是决定超深井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之前,我国的泥浆技术是依靠经验建立起来的实用技术,理论研究一片空白,这无疑给攻关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同时也给他们留下十分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设想、发明和创造。
在那个非常年代,要搞科研,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理论上、技术上的困难还好说,最难的是没有搞科研的气氛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中试所需生产装置、原辅材料……,无一不是他们自己去找寻、去解决。他曾发誓:这项工作只此一回,坚决不干第二次,但这次必须干好。这种誓他不知发过多少回。
他既是技术负责人,又是接受再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工作中努力争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他总是抢着干。他吃住都和井场同事在一起,夜晚翻译外文,查找资料,研究泥浆配方,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大家相处非常很好,彼此都很尊重。
在进行新产品试制和现场实验时,他曾三次受伤。其中一次是在泸州开泥浆搅拌机时,因闸刀短路,右手被烧得缩成一团,至今手腕上还留有鸡蛋大的疤痕。另一次是在重庆做中试时,100多度的高压苯酚把反应釜的密封圈冲断,滚烫的苯酚液体顺势灌入他的长筒靴内,脚背烫脱一层皮。幸好腐蚀性不强,加之冬天穿得厚,不然后果会更严重。
那时搞科研,没有成果归属、排名顺序、奖金分配之累,大家也从未有过这些想法,有的只是责任感、使命感,大家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真正表现出了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罗平亚说:“这大概是我们能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6000米超深井龙女士基准井钻探成功祝捷大会
汗水和心血交织的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罗平亚率领泥浆攻关组终于探索出了打超深井最关键的泥浆技术。1976年2月27日,“龙女寺基准井”成功完钻,井深达6011.6米,创造新纪录。庆功会十分隆重,因时代原因,罗平亚与红花、掌声无缘,但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自信:今生能有所作为的愿望完全可能实现。
罗平亚要求留下来继续工作。接着他担任了我国7000米超深井——“老关庙基准井”泥浆攻关组技术负责人。他与攻关组经过不断摸索,反复改进,创造了“三磺”泥浆。1977年12月4日,“老关庙基准井”顺利完钻,井深7158米。这口井在深井钻井技术、泥浆技术、固井技术、事故复杂情况预防与处理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我国深井钻井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中国跃入了世界钻井技术先进行列。
“老关庙基准井”完钻后,罗平亚回到学校继续研究泥浆,到1985年,建立了利用井下高温改善泥浆性能的新型超深井抗高温泥浆体系,即“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性能越好,工艺越简单,成本越低”,其基本理论、概念和实验方法完全不同于国外,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为我国深井钻井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并沿用至今。
7000米超深井老关庙基准井钻探情景
舍身忘我降“气龙”
在油田化学领域,罗平亚兴趣极为广泛,各个方向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的油田化学专家,他研制的特种凝胶多次在井喷抢险作业中大放异彩,最典型的两次抢险是重庆开县罗家2井抢险、大庆油田徐深8-平1井抢险。
2006年3月25日,重庆开县高桥镇罗家寨2号井发生井喷,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呼啸而出,每小时流量11万方。有毒气体沿着地层裂缝窜到河滩、山坡,邻近山头燃起10米高大火,声震如雷, 一万三千多名群众被转移。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安监总局领导、中国石油高管、重庆市领导、抢险专家火速赶奔现场,研究方案,部署压井。
中国石油同时也向国外知名石油服务公司求援,但因罗家2井地层结构复杂,上喷下漏,外国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国石油也都想到了,没有更好的方案。
3月26日上午,中国石油负责人致电罗平亚,请求驰援。26日深夜,罗平亚和几个助手抵达开县,与先期抵达的专家们开会商量,准备再拿一套方案出来备选,如果原有方案不成功,就用备选方案——准备备选方案需要时日。
27日第一次封堵,151方快干水泥注入井下,但地层的巨大压力把水泥像烟雾一样吹出来。一直到30日,四套方案均未成功,希望寄托在罗平亚身上。罗平亚的方案是特种凝胶堵漏方案。
抢险人员分成三个梯队,如果第一梯队牺牲,第二梯队马上顶上去……犹如一场战役,每个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人写了遗书,场面一片静穆,没人说一句话。罗平亚虽然经历过多次抢险,但上千人的规模还是第一次。
31日凌晨3点30分,特种凝胶配置完毕。罗平亚说:“可以开始了!”
总指挥一声令下,235方浓度为1.5%的特种凝胶按每分钟3方左右的速度注入井下。
罗平亚密切关注着进展,山上的火焰持续减小。
每一步都严格按方案操作,施工非常顺利,6点23分,凝胶泵送完毕,紧接着又灌注84吨水泥。
大火渐渐熄灭,肆虐数日的“气龙”终于被降服。
下午,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下午3时,重庆开县罗家2井堵漏压井成功。消息还说,此次堵漏压井中立下大功的重要材料“特种凝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的最新研制成果,是一种粘稠性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对泄漏层进行较好的渗透和封堵。目前,该产品并未正式生产,在此次之前也只使用过一次,“特种凝胶”也是在这次井漏现场研究会上暂定的名称。
4月1日,被转移出去的群众分批返回。
总结会上,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李毅中说,这次抢险充分表现了石油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罗院士的技术起了关键作用。
2007年,罗平亚被国家安监总局(2018年改组为应急管理部)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
罗平亚院士介绍他研发的特种凝胶
2009年9月25日,大庆油田徐深8-平1井井喷,1-2公里范围内多处冒气,居民家的水井也冒气,三个最大的泄漏点燃起熊熊大火,响声震天。井场大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小面积的地面塌陷一米。到9月30日,四次压井失败。
那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油田高层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大庆油田总经理深夜急电罗平亚,请求驰援。罗平亚次日动身飞往大庆,了解险情,研究封堵方案,同时吩咐助手做好准备,等候赶赴大庆参加抢险的命令。
10月1日下午,一架从成都经西安飞往大庆的航班已经滑上跑道,即将起飞。机长突然接到电话,暂停起飞,等候运送抢险物资。
同一时间,一辆载有特种凝胶的卡车急速赶往双流机场,在机场执勤车辆引导下开到客机货仓下面。去西安的乘客下飞机,直飞大庆。
10月2日深夜至3日凌晨,采用罗平亚的特种凝胶加快干水泥封堵方案,向井下注入凝胶150方、高密度钻井液300方、快干水泥70方进行封堵。大火渐渐熄灭。10月5日,地面冒气点的火焰全部熄灭,封堵大获成功。因为事发特殊时期,这次井喷抢险媒体没有公开报道,罗平亚从来不轻易对他人提起。
事后,罗平亚说:“特种凝胶没有任何人叫我搞,但我觉得石油天然气生产需要这个东西。”在没有立项、没有专门经费的情况下,罗平亚率领团队历时10年,研究出了这个“平时用不着,用时找不着”的“黑科技”,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避免国家重大经济损失发挥了独特作用。
徐深8-平1井抢险施工现场
服务万米科探井
2023年7月20日上午10:30,申博sunbet现金网_菲律宾sunbet下载-【官方网站】广元市剑阁县的茂密群山中,一阵鸣笛声响起,32寸的“锯齿金刚”钻头挺进地下,全球难度最大、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顺利开钻。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地质师杨雨说:“未来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目标主要是深层和超深层,特别是在四川8000米以深的区域资源量巨大。”若要实现天然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为我国能源供给提供坚实保障,未来一定是超深层的时代。多项研究也证实,川西北地区是下个规模接替区的现实领域,深地川科1井一旦钻成,将有望发现新的超深层规模天然气增储目标区。
罗平亚也高度关注着川科1井地进展。早在一年前,就多次应邀参与川科1井方案研讨会、技术咨询会。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文哲还两次登门向罗平亚请教。
打万米超深井,技术难度远远超出当年“龙女寺基准井”“老关庙基准井”,井越深难度越大,特别是8000米以下,井壁失稳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钻井过程中,如果遇到异常压力地层、地质破碎带、断层、具有大量微裂缝的地层及煤层等,就会出现井壁失稳问题,比如井壁围岩发生坍塌、破裂等,其中坍塌可能导致卡钻、甚至断钻具等复杂工况事故,增大钻井成本,甚至无法继续钻进。
罗平亚带领团队长期专注于解决井壁失稳问题,研发了插层抑制剂、石墨烯防塌剂这两款新产品,通过它们可以改善泥浆性能,解决井壁失稳问题。这也是罗平亚80岁时许诺的“解决复杂地层深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023年10月,罗平亚派遣团队青年教师黄丹超常驻井队,每天观察泥浆变化,监测泥浆性能,黄丹超每天向罗平亚报告检测结果。罗平亚分析检测结果后,如发现问题,便及时向井队提出建议。
罗平亚院士与副校长刘向君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乐宏在川科1井现场
2024年4月19日,应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邀请,84岁高龄的罗平亚院士与副校长刘向君等老师来到川科1井钻井现场。那时,已经钻到飞仙关组(地质学术语,指一种岩石地层——编者注),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需要罗平亚前往会诊。听取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汇报后,罗平亚建议清洁井眼,调整泥浆配方,改善泥浆性能,以确保井壁稳定。
2024年8月,深地川科1井已经顺利打到7400多米。但越往下难度会越大,技术要求会越高。罗平亚说,在深地川科1井攻关过程中,我国将形成一批油气勘探超深层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创建一批工程技术的工艺标准、规范和专利,打造国际领军人才和世界一流技术服务队伍,不断提升国家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罗院士80岁时提出了四个愿望,本文只写到其中之一——解决井下复杂难处置问题。不过,这已经很能说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是如何把“为国家做点事”落实到行动上的,不是高谈阔论,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扎根大地,默默奉献。
2013年11月5日罗平亚院士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罗院士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2013年11月5日下午,西南石油大学数百学生为听罗院士的学术报告挤破了铁门。这事曾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转载并引发讨论。
2020年6月5日,在罗平亚院士80寿辰暨从教59周年座谈会上,与会者回忆了师从罗院士、与罗院士共事点点滴滴,发自肺腑地赞叹到:罗院士是师生员工爱戴的楷模,视学术为生命,以教育为己任,对学术和学生始终保持着最真诚的执着与热爱。罗院士兴油报国的坚定信念、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情怀、朴实高尚的人格令人景仰。我们要传承罗院士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舍身忘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为学校改革事业发展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