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视点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双创>>视点声音>>正文

    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三届述评

    供稿:        编辑:实践指导与服务办公室        审核:实践指导科        日期:2018年10月24日        浏览: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办至今已历3届,2257所高校、225万学子参与其中,提交团队项目超过55万个,全国高校3000多万学子的创新创业热情被点燃了,参赛项目数呈现“井喷式”增长。

    3年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如何让学生的创新想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是如何填平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鸿沟”,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又是如何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促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培厚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创业项目“荔枝微课”2016年6月上线后,短短9个月融资近亿元,用户超过1000万,注册讲师100万名,孵化出月入10万元的在线教师100余名,在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

        项目成功的秘诀何在?“学校创业氛围浓厚,尤其是计算机学院,创业学生非常多,有关创业的讲座和课程多种多样,为我们打造了一片创业热土。”“荔枝微课”CEO黄冠说。

    “大赛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制度创新。”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说,各地各高校以大赛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孵化平台、创业基金、导师库等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3000多万名高校在校生正在成为新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

    为了让年轻创客们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很多高校在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平台孵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面对创业团队创业初期资金、场地不足等情况,武汉大学每年投入120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设立1.5亿元“珞珈创新天使基金”,直接助力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开设34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支持校外行业专家与校内师资合作授课,聘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教育专家讲授“创业论坛”和“创业导航”课程,年均8000余人次选修。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推动“双创”项目落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协同天朗控股集团、西安高新区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西电—天朗大学生创新工场”,打造服务全球的“创新创业聚集区”;

    得益于大连理工大学打造的“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该校博士生田华的“终极发动机项目”初创伊始便申请到62项授权专利;

    吉林动画学院打造的“创意硅谷、创业硅谷”平台,为学生路现娜的“国风动漫”走向市场搭桥铺路;

    ……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双创”支持计划:陕西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坚持以申博sunbet现金网_菲律宾sunbet下载-【官方网站】创新为主阵地,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抓手,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全过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浙江省引导高校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如温州大学立足当地浓厚的商业氛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温大模式”;宁波大学继承、发扬“宁波帮”精神,形成“爱国爱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等。

    江西省在脱贫攻坚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了政府部门引导、高校作为主体、企业社会协同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专项督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3年来,全省注册登记的创业大学生达4.35万人,17所学校和34个企业签署了35项合作协议。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3届以来,我们在融资方面直接支持的项目超过100个。”北京华富嘉辰投资基金管理中心负责人说,大学生创业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高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实现了梦想和价值观的升级,这与高校、地方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分不开的。

    据统计,前3届大赛共有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的2257所高校参赛,参赛项目超过55万个,参与学生225万人,各级各类高校学生都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3%,超过发达国家1.6%的水平近一倍,大学生创新创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填鸿沟,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新一极”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个老大难问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70%

    而另一个数据则让人振奋: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生的33项金奖中,有20%的项目来自师生共创,这大大盘活了高校专利资源,一大批“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通过大赛走向市场,打造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一极”。

    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涌现,多项成果属世界首创。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中,来自浙江大学的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三维成像技术产品——新一代固态面阵激光雷达,获得了全场最高分740分,一举夺冠。

    为什么是这支团队?或许我们能从专家的点评中获得启发:光珀智能科技是全球仅有几家以颠覆性的机制解决问题的激光雷达公司之一,其产品在具备竞品优点的同时,理论分辨率高于竞品数十倍,单价可低至数百美元,同时全固态免维护。整个研发状态离量产非常之近了,如果那一天到来,机器视觉感知行业将向前迈一大步。

    事实上,从样机变成产品之前,这项技术已在实验室里被锁了3年。“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做的,其实是连接大学实验室和市场,填埋两者之间的鸿沟。”谈到创业初心,光珀首席执行官、浙江大学博士生白云峰说,通过师生共创,团队将实验室对接工业生产,推进了技术产业化,“创业公司想不被大公司碾轧,最关键的是技术领先”。

    像光珀一样,金奖项目、来自四川大学的“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以其全球首创技术、低定价的优势,不仅有望挽救上百万名透析中的肾病患者,而且将在国内市场上和“技术最优、市场份额超过50%”的国外产品费森尤思、尼普洛一较高下,预计2020年将占领全国30%的市场份额。该技术来自四川大学赵长生教授的实验室。

    而在西安交通大学宋忠孝教授和博士生钱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金奖项目“匠心云涂”已实现了小规模量产,可使现有磨具寿命提高24倍,超过国外尖端产品30%

    高校科研成果已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来源的“宝库”,而大赛则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和转化平台。不仅如此,借助大赛,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逐渐向“双师型”创业导师发展,成为成果转化者、项目扶持者、创业参与者及财富创造者。这一切,得益于“以赛促改”理念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贯彻落实。

    为激励教师参与双创事业,武汉大学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绩效激励制度,对指导学生团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的指导教师,单列指标,破格晋升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培育参赛项目时,将“互联网+”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其金奖项目“卫星大数据农业遥感分析平台”和“北斗及时判:米级精度的警保联动车联网系统团队”就利用了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

    华北电力大学立足能源电力特色,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了电力能源类、科技制造类等6个专业孵化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让80%以上的学生参与实践,对30%40%的项目进行精细化指导与重点扶持,最终实现1%3%的创业落地。

    湖北省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把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最新成果应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现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

    福建省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学校联盟的新模式,设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88所高校及相关行业企业自主成立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犹如在高校实验室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条快车道,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赛育人”,创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契机

    互联网领域是创新创业最活跃、最具变革的领域。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诞生之日起,对接的就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发展的新业态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改革的‘牛鼻子’,有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新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双创教育寄予厚望。

    双创教育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增效?从获奖项目上,或许我们能窥得一二。

    南京先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刚一成立就获得了400万元投资,在第三届大赛总决赛中又斩获了季军,在南京大学学生、公司创始人王鹏看来,这没有什么秘诀,“凭的就是对化学和材料的执着”。

    因为对化学的热爱,王鹏高中时期就自学完成了几乎全部化学专业本科课程,大学毕业后更是放弃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职位,执着于化学和新材料领域的创业。

    “该项目的意义不仅是商业成就,更有创始人王鹏对科技创业的热爱,对化学和材料学的长期学习。”现场点评专家认为,有效的创业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致力于创造市场需要的产品。

    而来自清华大学的智慧交通项目“LinkTravel”则得益于交叉学科的训练,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与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学生跨界组团,成为项目研发的契机和发动机。

    第三届大赛还首设国际赛道,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个境外大学团队报名参赛。“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校长论坛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大学的300余名代表,共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西安行动宣言》的发布,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国门。

    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将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结构、路径的变革。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高附加值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在特色办学和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争创一流,实现变轨超车和弯道超车。”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此为契机,各地各高校纷纷做了因地制宜的探索:

    吉林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高校转型改革,通过分类管理、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引导更多高校和专业明确定位、凝练特色、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升级了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全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从单一向多元、从零散向系统转型升级,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构建了“四进四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创“全面教育”。“四进”指进方案、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教材,引入最新的创业实践和案例支撑。“四出”是指出创意、出创新、出发明、出人才。激发兴趣后“出创意”,参与实践动手后“出创新”,在打磨作品研制开发中“出发明”,学校在双创教育务实发展中“出人才”。

    浙江大学致力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融合与发展,与斯坦福大学、隆德大学等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创业团队骨干到美国硅谷等地开展交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高级创新创业管理人才。

    统计显示,2016年高校撤销、停办约1500个本科专业点,增设549个物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点,大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初步显现。

       “大赛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赛事不仅‘赛项目’,更是‘赛育人’。”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赵秀红)


    上一条:基于“五业融通” 开展“双创”教育 下一条:时隔6年,腾讯再度调整企业架构适配云时代

    关闭